我们的教育是否正在“工业化生产”孩子?有没有一种可能,孩子是一个比我们更优秀的生命体?如果他有着比我们更优秀的潜能,那我们总在教训他,灌输给他我们的观念,甚至,帮他选了我们认为对的路,那我们究竟是在养育他,还是在试图制造另外一个理想的自己?如果孩子因为我们是父母而对我们的所有思想言听计从,那这样的养育出来的孩子,比我们更优秀的可能性又有多大? 汕头心理咨询师马健文谈道:成为更好的自己,可以说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道路。这里指的更好的自己,是指一个人能发展他的自我,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道路,蓬勃生长。有人可能会说,小孩哪知道做什么选择啊?确实,他的理智也许还不懂选择,但天性已经自然地展现出来。我们能看到,孩子从很小开始,就有自己更喜欢做的事,有的爱画画、有的爱唱歌,有的爱聊天、有的爱观察,有的爱思考、有的爱运动,他们是生而不同的个体。 我们作为父母、长辈,有认真在了解他们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吗?还是像工业化生产那样把他们打造成为类似的样子,有着类似的成长目标、类似的成功标准,最后活成类似的普通。当你等到成人后才问他们想要怎样的生活,成为怎样的自己。他们已经没有太多想法了。因为他们的天性在成长中被不断地打压、抑制,已经失去了活性。 如果我们相信,孩子是一个生而比我们更优秀的生命体,是否意味着,不加干预只让他天性自由发展就好吗?当然不是,孩子的天性中有他的特性、闪光点,那自然也有人性中一些劣根性的部分。这些天性需要父母的引导,引导和教训最大的区别是,教训是把孩子原本的天性去掉换成父母认为对的东西。 比如,有个孩子喜欢运动,整天跑来跑去爬高爬低,父母觉得这个孩子太好动了,不让他出去玩,每天让他在家画画练字,孩子哭着闹着要出去玩,父母就是不让,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确实不闹着要出去了,但这个孩子也没有以前的快乐和活力了。父母觉得这是他们教育的胜利,其实是对孩子天性的催残。很多这样的孩子哪怕迫于父母的威压坐在那练字,却总是跑神,有的还会用发呆来应付父母。这是不当的教育下导致的荒诞的悲哀。 引导是什么?引导是顺应天性,因材施教。同样一个好动的孩子,父母发现他很爱游泳和踢球,就给他报了个班,夏天去游泳,冬天去踢球,运动完了能量释放完了回到家也比较容易静下来,自己就会去画画写字。这样的孩子越来越有生命力,还能通过运动认识很多新朋友。通过做自己喜欢、擅长的事情建立的自信,也可以迁移到学习、生活的方方面面。 #汕头心理咨询# #汕头青少年心理专家# #汕头心理医生# #汕头心理咨询师# *本文由马健文原创,版权归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所有。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文内容,否则将视为侵权,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。
文章分类:
心理专栏
|
技术总监、主任心理咨询师 |
资深心理咨询师 |
心理咨询师 |
高级督导、主任心理咨询师 |
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
tel:0754-88368363
QQ:2402623014
邮箱:stxljk@foxmail.com
微信公众号:ajxldyh
微信预约号:13353095184
地址:汕头市龙湖区天山路80号东江花园综合楼(现称智造云谷)A、B幢及连体1号楼410号房间